第424章 提升(1/2)
台上,元始天尊敏锐地感受到了林楠内景地的异象,他随意地瞥了一眼,便将这一切尽收眼底。
圣人的心思,向来难以捉摸,难以推测,万古以来都难得有所波动。
但此刻,元始天尊的内心却微微泛起了一丝惊讶。
“这似乎是太上师兄昔日集结我和通天师弟,一起推演的那种法门。”他心中暗自思忖,“这林楠,竟然真的要将这法门修成了!无怪乎师兄师弟都认可了他。此法一旦修成,虽然力量尚且微弱,却足够包罗万象,还有无穷的成长空间。”
元始天尊看着林楠,心中念头微动:“虽然还比不得吾等三清生来单一强横,却也无有上限,假以时日,或许能成就一番非凡的造化。”
尽管心中这般想着,元始天尊讲道却并未停下,依然继续娓娓道来,将那深奥的元始之道,一点一滴地传授给林楠。
林楠沉浸在道法的海洋中,那一点玉清之始气,在他的体内缓缓孕育着,仿佛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,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另一边,唐三藏师徒乘坐着车迟的蒸汽火车,离开了车迟。刚一离开,他们便都感到有些“不习惯”。
在车迟生活了五年,除了孙悟空这个原生态猴王,对原本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之外,唐三藏、猪八戒和沙僧都早已习惯了车迟的种种便利。衣食住行,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和便利,让他们过得十分惬意。
因此,乍然离开车迟,那种强烈的不适感便扑面而来。这种感觉,就如同从繁华的文明社会,一下子回到了落后的封建社会;又如同从现代化的城市,突然来到了荒野部落,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和不便。
离开车迟之后,唐三藏的习惯一时之间也难以改过来。他口中礼佛的声音,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,不再动辄就念“阿弥陀佛”。
大雷音寺那边,很快便察觉到了唐三藏师徒的这一变化。正好,唐三藏师徒仍然需要再度经历几难,才能圆满完成取经大业。
在离开车迟不远后,他们偶然路遇一个村庄。
“倒是没有一丝妖气,只是我们来时,也并未见过这么一个村庄。”孙悟空睁大火眼金睛,仔细打量了一番,然后说道。
只不过,他心中也有些奇怪,为何这里会突然多出一个村庄。
“可能是车迟开荒的百姓?”猪八戒提出了一个可能性。
在车迟的这几年,他对车迟的各项事宜都十分了解。其中就有“开荒”计划,车迟朝廷鼓励百姓向着外界开荒,还出台了诸多奖励政策,以促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。
带着这样的疑问,师徒几人再次迈开脚步,朝着村庄走去。
远远地走到村口,他们便看到有人在村口瘫坐着,悠闲地晒着太阳,只是那状态显得有些迷茫,眼神空洞无神。举目望去,村里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,不少村民都显得无所事事,对生活似乎失去了热情。
“这个村子……”唐三藏眉头紧锁,心中愈发觉得这个村子有些不同寻常。他走上前去,向一位老丈恭敬地询问:“这位老丈,敢问此地是何处?”
老丈有气无力地回答道:“本村乃是‘无兴村’。”
“为何叫‘无兴村’呢?”唐三藏继续问道,心中满是疑惑。
老丈长叹一声,语气中充满了消极和无奈:“因为我们这个村子,虽然日子过得富足,吃喝不愁,生计也无需担忧,可大家却觉得生活毫无乐趣。全村上下,除了每日例行的劳作,再没有别的兴趣爱好,生活也毫无意义可言。”
“原来如此。”唐三藏师徒几人听后,心中都有些感慨。这是他们取经路上首次遇到这样的情况。一路走来,所见的百姓,要么每日为生计辛苦奔波,要么受妖怪威胁,要么被恶劣天象所困,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。唯有车迟的百姓,衣食无忧,生活安稳,没有这些烦恼。而这无兴村,却与他们以往所见大不相同,着实令人意外。
“为何会如此无兴呢?”猪八戒再次站了出来,主动发问,“既然吃喝不愁,为何不追求些更高层次的东西?”
“人生在世,并非只有吃喝二字,理应有更多的追求才是。”猪八戒接着说道,眼神中透着一丝认真。
“那我们究竟该追求些什么呢?”村民们围拢过来,七嘴八舌地问道。他们身上既有消极的情绪,又隐隐带着一丝期待,似乎在等待着唐三藏师徒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。
还没等唐三藏这位高僧开口,猪八戒便抢先说道:“你们既无吃喝之忧,那自然应当追求些更高层次的东西。比如,让更多的人吃得饱、穿得暖,让世间变得更加美好。”
然而,猪八戒的这番回答,却让无兴村的村民们面面相觑,显然没想到他会给出这样的答案。
在那悠悠岁月中,一段奇异的经历悄然展开。
众人皆不知晓,这几年间,猪八戒在车迟国竟有了别样的际遇。他加入了“大同社”,整日里穿梭于大街小巷,不遗余力地传播着大同社的理念。日子一长,他自己也对这理念深信不疑,满心都是对大同世界的憧憬。
五年时光匆匆而过,猪八戒逢人便讲:“这世间本应人人平等,天下大同才是正道……”他为了这心中的理想四处奔波,乐此不疲。
一日,猪八戒正说得兴起,唐三藏却赶忙上前制止:“八戒,休要胡言乱语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