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名门之后(科举) > 拜见次辅

拜见次辅(2/2)

目录

葛三马上舍下陆钧,凑了过去,打量了常晓成几眼,道:“哎呀,这个要是换了别人,我是少不了要他十两银子的,可您一瞧就是个行家,要是您能给我五两银子,您就拿走吧!”

五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,常晓成有点犹豫,葛三见状,忙道:“算了算了,二两银子,怎么样?!”

常晓成马上喜笑颜开,掏出二两银子给了葛三。葛三一再嘱咐他们,若是想要地图或者是找人带他们去北边“见识见识”,尽管来南街找他。

那人走了以后,陆钧问李尚源道:“他说的那什么教派,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
常晓成和苏克先都围了上来,他们走进一个搭成圆帐形状的酒肆,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,聊了起来。李尚源道:“这些事情民间流传甚广,但你们……或许所闻不多。”

他顿了顿,道:“其实整个北方安定下来,也不过是这二十余年,之前,京城附近,包括山东百姓的生活都是很苦的,听我爹娘说,一到吃不上饭的荒年,这个叫做永福教的教派就会在百姓中间兴起,邀百姓们入教,说是入了教有吃有穿,可以永生不死,许多人都信,跟着他们就走了。”

陆钧好像隐约也听说过这些事情,尤其是在沂源的时候,村民们有时候提起李尚源说的那些无生佛之类的,他还以为是这个时空的“特产”,原来是来自这个奇怪的教派啊。

常晓成也若有所思,道:“嗯,我小的时候,也见过这么一个道人,说是他能撒豆成兵,剪纸变人,问我要不要跟他去修道,我见他不像好人,呸了他一口就跑了……”

陆钧道:“如此说来,他们主要的目的是鼓动百姓和他们一起走,他们把百姓都带到哪儿去了呢?”

苏克先道:“北边,东南,很多地方都有人占山为王,前几年,郊区的百姓也有起义的,那段时间整个京城的官兵都出动了,我表兄他们那些教官都编了卫队,在城里不断巡逻,就怕有混进来的人……”

这些都是从前陆钧没有听说过的,一时间他们三个都陷入了沉思,苏克先摸着自己脚边那匹毡布,对他们道:“你们想去北边,到时候,可不可以带上我一个?”

陆钧原本就有此打算,今天来到这个鞑鞳人的聚居地之后,陆钧觉得以他和常晓成、李尚源这样和鞑鞳人迥异的长相,到北方去,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。但是如果有一个鞑鞳人——至少是长得像鞑鞳人的人带领着他们,真正的鞑鞳人对他们就不会那么排斥。况且,苏克先骑射的本事都在他们三个之上,关键时候或许还能助他们一臂之力。

但是,苏克先也从未去过关外,他也不认识路。如果他们真的打算离开的话,恐怕还是要找一个能够为他们带路的人。

如今已经是八月初了,听说,到了秋天,草原上树木凋零,寒霜遍地,非常难以生存,恶劣的环境会增加游牧部落之间以及他们和大魏的冲突,所以,如果可能的话,他们最好还是早点动身。

与此同时,陆钧又收到了一封陆睿涵的来信,他似乎已经猜到了他们几人要去关外的打算,并且对此也十分关心。陆睿涵还催促他们快些去拜访内阁次辅刘循,说是近来朝堂上有些风声,让他们道刘循那里去了解一下情况。

陆钧他们其实一早就去刘循府上递了名帖,估计因为求见这位次辅大人的太多,还没有轮得上接见他们呢。不过,这次陆睿涵一封书信,他们还没动身,刘循就派人来找他们了。

陆钧虽然见过陆睿涵,但陆睿涵毕竟已经致仕在家了,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官职这么高的在朝的官员。从蒙兴书院到国子监,他们对大魏的官僚系统已经了若指掌了。陆钧对于大魏发展出来的这种近似于现代内阁制度的“内阁”,以及类似于首相的“首辅”充满了好奇,在蒙兴书院的时候,王蕴对他们传输的为臣之道,是 “为天下非为君也,为万民非为一姓也”这样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论,而他也一再对学生们说过,正是由于内阁和仗义执言的御史言官们的存在,皇上到如今才不敢改立太子,而国家也在能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境遇中保持暂时的平衡。

刘循官任礼部尚书,兼英武殿大学士,太子少保,在内阁中的地位仅次于当今的首辅沈如渊。说起来如今陆家和沈如渊的得意弟子陈穆结为姻亲,两方应该已经言归于好,但是根据陆钧对国子监里那些学生们的观察,他总是觉得蒙兴一派和那些桐乡、乐阳等江南出身的官员子弟之间并不怎么对付。

见到刘循的时候,陆钧和常晓成、李尚源都有些意外,这位次辅大人约有五十多岁,容貌十分普通——他个子不高,身材削瘦,胡子稀疏,脸上有些疲色,但是见了他们三人,倒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,连声道:“既然是恩师推举来的学子,都不必拘礼,快坐下罢。”

目录
返回顶部